2023年,辽宁鞍山海城市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取得首战告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6亿元,同比增长6.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辽宁省、鞍山市1.5、1.4、1.0个百分点。
稳经济措施有效实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留抵退税4070万元,为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缴税款3.68亿元,为先进制造业减税5346万元。强化政银企对接,为企业投放206亿元,兑现惠企资金5787万元。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武,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5564个。实施工业大企业培训计划,规上企业净增16家,达到36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总量达到10.52万户。
农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海城市粮食播种121万亩,新增和改造升级设施农业2730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332家。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成功获批国家第四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立“1+2+1”农业产业图谱,华子玉农副产品冷藏加工、昊明禽业肉鸡屠宰加工等引领性项目纷纷上马,海城市农产品年加工能力突破300万吨,加工增值率达到60%以上,新增鞍山市级龙头企业4家,新获批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
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成立产业研究院,确立“4+4+3+N”产业发展新框架,菱镁、钢铁深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智慧菱镁云平台运行有序,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菱镁行业协会年会暨海城市菱镁产业招商大会,被授予“世界镁都”称号,东和新材实现北交所上市,紫竹集团耐候特钢项目开工建设,西柳纺织服装产业园入驻企业达到157家。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瑞兴机械等33家企业获批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辽河大管等10家企业获批“专精特新”企业,利尔麦格西塔等4家企业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文旅、建筑、物流等行业产业运行平稳,全年新建改造5G基站403个,启动智慧乡村服务等7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服务业复苏态势明显。启动购物节、房交会、夜经济、名店评选等促进消费措施,举办西柳国际服装周等大型商贸活动,拉动消费超过8000万元。西柳服装市场交易额达到800亿元,南台箱包市场交易额达到90亿元。完善电商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商交易额突破220亿元。开通西柳至内蒙古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购物、货运专线亿元。
招商引资效果良好。制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企业投资贡献奖励办法》,举办首届海商大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通过“政策+活动”组合拳,吸引企业投资海城。全年市级层面累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220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2个,引进域外资金118.93亿元,以华能集团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项目成功落地。
项目建设成效斐然。瞄准社会投资、城建、“四改”三大领域,深入实施“抓投资、上项目、强包保、重服务”专项行动,以项目为驱动,点燃振兴引擎,跑出发展速度。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谋划未来三年项目987个。
央地合作取得突破。深化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强力推进央地合作和“双鞍”融合,对接央企40家,推动重点项目18个,投资10亿元的三峡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与鞍钢集团达成五大领域合作战略共识,互赢成效初步体现。
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成功获批两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拓展任务和国家新一轮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争取全国第三批化债“建制县”政策资金11.4亿元,如期偿还债务本息49.4亿元。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工程,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12亿元,营收突破15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流程,11个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被评选为“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完成开发园区社会职能剥离,经济发展主阵地活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创新县,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恒润农业被评为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对象,绿色镁耐火制品生产技术等30项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实施鞍山市“带土移植”项目5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102家,累计入库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6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4家。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依托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拓展国际渠道,积极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海交会、匈牙利中国商品展会,成功召开辽宁西柳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共签订意向订单达500余份,意向成交额约8194万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1.9亿元,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累计出口6.1亿美元。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改造老旧小区4.8万平方米,新改建农村公路11.6公里,维修改造县乡公路131.3公里,小姐庙“渡改桥”投入使用。对城区1.7万平方米主次干路和行人道路进行修补,新建维修供热管线公里,完成仿线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6处。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一期工程投产运行。腾鳌、西柳、毛祁获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镇。
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建立城市环境卫生竞争机制,实现扫保面积800万平方米。新增车位2.76万个,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得到统筹治理。全面规范高铁西站管理,客运秩序明显好转。加快城市数字赋能,推进大数据、视频资源整合共享,城市管理、防汛指挥、应急救灾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出台《海城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海城市菱镁产业能耗双控实施方案》,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整改,完成8948户居民实施清洁能源供暖设备安装改造。落实扬尘管控“八个百分百”要求,完成工业园区裸露地块硬化3.3万平方米,主干路两侧绿化1万平方米。扎实开展“绿满辽宁工程”,建成绿色矿山19家,完工造林500亩,实施国家级公益林生态保护25.7万亩,完成矿山治理234.1公顷。深化流域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感王污水处理厂二期提标改造,八里、牛庄污水处理厂扩容,8个国省考核断面全面达标,5个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92%。完成19处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立标,清理整治黑臭水体42处。PM2.5同比改善7.0%,连续四年下降,创历史最好水平。
民生福祉有效保障。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增城镇就业56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5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双减”工作经验成果受到教育部刊录推广。新建中医院病房楼、改造中心医院门诊楼,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扎实开展创城、创卫工作,国家卫生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检代国检”验收。开展全国九省十市书画联展等文化活动36场次,高质量承办大型体育赛事12场次,成功举办海城首届半程马拉松比赛。
基层治理有力有效。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武,办理群众诉求31826件。落实市级领导包案责任,调解矛盾纠纷2395件,办理法律援助989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雷霆”专项行动成果明显,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