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酒泉12月22日消息(记者黄光辉 潘毅)2016年12月22日0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温室气体和的浓度已经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且依然呈上升趋势,地表温度也在逐年升高。温室效应正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精确监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已成为有效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的迫切需求。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优于4ppm,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碳卫星是国家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立项实施。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
负责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此外,本次发射还搭载发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1颗高分辨率微纳卫星和2颗高光谱微纳卫星,有效载荷由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3次飞行。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青年教师刘野、副教授任伟民、教授吕小兵,与化工学院教授张维萍紧密合作,探索出简单合成结晶性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的新方法。
燃料燃烧后不断向外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不过目前国外科学家已经想到了一个逆向的循环,将二氧化碳变成燃料。早前欧美科学家也曾着力研究该命题,如果二氧化碳真能废物利用变成原料,当然再好不过。
有效利用二氧化碳有益于环境保护,德国拜耳公司的目标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生产塑料的全新原料投入商业应用。拜耳材料科技首席执行官唐佩德说,二氧化碳替代了一些生产所必需的石化原料,但这种新型泡沫塑料在品质方面完全不逊于采用石化原料制成的传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