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王德华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学英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John Speakman研究员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发表题为“Phylogenetic signal in gut microbial community rather than in rodent metabolic tra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结构遵循宿主的系统发育关系,啮齿动物的代谢表型与物种的系统发育无关,主要是对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陈景帝教授团队研究利用双模板诱导界面组装yolk-shell结构的磁性介孔囊泡助力光热增强抗菌
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宁光杰与山东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崔慧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付伟豪合作,在国内期刊《管理世界》2023年第8期发表了题为“信息技术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基于工作任务与技能类型的实证研究”的研究论文。宁光杰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崔慧敏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商学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复杂化合物的合成一直以来是有机化学、合成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中的重大挑战和难题。近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邓伟侨教授团队为解决这一难题,在传统人工智能辅助逆向合成方法中引入专家知识改善了稀有反应的预测。通过加入吡嗪环的反应模板,专家知识改善的人工智能逆向合成方法可以合理预测包含吡嗪环的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机械产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专利导航》正式出版近日,机械工程学院李建勇应用研究员、满佳副教授编著的《机械产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专利导航》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著作是山东省专利导航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分设五章,即“机械产品绿色(再)制造产业概况”“机械产品绿色(再)制造产业专利导航分析”“ 济南市机械产品绿色(再)制造产业发展定位”“ 济南市机械产品绿色(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导航”“ 济南市产业发展政策性文件制定建议”,共18.4万字。
经济学院张剑虎副教授与林平教授的合作论文《个人信息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法律监管的福利效果》在经济学权威期刊《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4期发表。该文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反垄断理论与政策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隐私监管对平台型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基金理事会发布了第九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获奖成果公告。经高校社科评价中心组织通讯评审、第九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励委员会评选及公示程序,本次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5项。法学院郑智航教授的专著《适当生活水准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获三等奖。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核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王守宇教授受邀在物理学综述期刊Frontiers of Physics(JCR一区,IF=7.5)上撰写综述文章,总结我国学者在手性原子核实验方向的研究进展。近日,文章以“Experimental studies for nuclear chirality in China”为题在线发表。王守宇教授为文章第一作者,核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亓斌教授、刘晨副教授,博士生许文政和张惠参与合作。
物理学院李海涛教授及其合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岩斌副研究员、密西根州立大学袁简鹏教授),在规范波色子融合产生希格斯粒子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工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题目为“Discriminating between Higgs Production Mechanisms via Jet Charge at the LHC ”。李海涛教授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代国玺教授在《历史研究》2023年第3期发表题为《秦及汉初田租征收和计量问题新探》的学术论文,全文约2.6万字。该文就秦及汉初田租的征收与计量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文章首次指出秦及汉初征收的谷物地租为禾穗,弥补了学界以往在谷物地租形态认识上的缺漏。文章首次指出秦及汉初为征收田租制定了“四大一小”的谷物计量体系,进而分析了这种制度的价值与缺陷。文章还推进了学界对于秦及汉初田租征收过程的研究,总体上深化了今人对于秦及汉初田税制度的认识。
氮氮轴向手性联芳基化合物是一类研究较少的阻转异构体。近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李兴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合理的底物设计,进行了含有氮氮和碳氮/碳碳双轴的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构建,该反应具有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相关成果以“Rhodium-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and Diastereodivergent Access to Diaxially Chiral Heterocycl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tions(中科院一区,TOP,IF=16.6)上。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2019级博士生王义收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李兴伟教授、天津大学黄根平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王芬教授为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SIGGRAPH Asia 2023科技论文评审结束,计算机学院交叉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再创佳绩,在保细节三维重建、增减材序列规划、不规则形状紧致排列、三维形状交互编辑等重要研究课题上取得突破,共有4篇文章被录用(Conditionally accept),其中2篇被录为Journal track,2篇被录为Conference track。第一作者均为山东大学学生。
物理学院仝殿民教授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长篇综述论文“Geometric and Holonomic Quantum Computation”在Physics Reports第1027期发表。山东大学博士毕业生、现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江为论文第一作者,仝殿民教授为共同通信作者,合作者包括加拿大、德国、瑞典和新加坡等国同行。论文撰写期间得到了许国富教授和赵培茈研究员的帮助。
在零维非铅Cs2SnCl6钙钛矿的激发态能量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新能源材料超快动力学研究团队在非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功能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通过控制Cs2SnCl6钙钛矿主体中的Te4+离子掺杂浓度,成功地对该材料中的激发态电子微化学环境进行改性,进而实现了钙钛矿材料的光致发光和光催化CO2还原功能的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以“Cs2SnCl6: To Emit or to Catalyze? Te4+Ion Calls the Shot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中科院一区Top;IF =15.1)。山东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魏海文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锋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发表高水平论文《文明的历史含义及其当代启示》。文章围绕“文明”和“文化”,论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的自我中心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但文明成熟的标志却在于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扬弃。
2023年“CCF-华为胡基金理论计算机专项”评审结果公布,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学院胡思煌教授申报的课题“最小存储再生码的设计与实现”获得A类项目资助。本年度“CCF-华为胡基金理论计算机专项”共收到来自25所高校与研究所的有效项目申请书29份。经理论计算机专项技术管理委员会评审,最终确定本年度支持A类项目2项、B类项目5项。分布式存储编码是关乎云存储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核心技术,关于再生码的存在性理论研究以及构造方法是分布式存储编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项目将与华为公司合作研发设计最小存储再生码新型构造方案并落地实现。
《沿黄九省碳排放及碳转移如何科学量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袁学良教授在《联合日报》发表文章《沿黄九省碳排放及碳转移如何科学量化》。
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的“深海一号”船胜利返回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标志着本次中国大洋80航次第I航段顺利结束。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怀伟和刘琨两位教师作为科考队员全程参与了本行段任务,这是山东大学以及国重室首次乘“蛟龙号”进行的远洋深潜考察。靠泊当日,国重室常务副主任李盛英专程赴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迎接两位教师凯旋。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工程建设总结会在成都召开。山东大学荣获“重要贡献”奖,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LHAASO团队成员、副教授刘栋领取奖牌。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陶绪堂教授团队采用水溶液法在Cs3Cu2I5单晶中微掺杂异价磁性离子实现了创纪录的闪烁性能,其光产额达95,700photons/MeV(137Cs),闪烁衰减时间为3 ns (81.5%),能量分辨率为3.79%(662 KeV)。该单晶具有低成本、高密度(4.56 g/cm3)、高有效原子序数(52.2)、无自吸收、无放射性本底、无解理面、无毒性元素、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不易潮解、对空气中光线不敏感等特点。这些突出的闪烁性能,适合实际应用的固有物理特性以及低成本制备优势,使得该单晶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闪烁体,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Achieving a record scintillation performance by micro-doping heterovalent magnetic ion in Cs3Cu2I5single-crystal”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姚倩博士后和军事科学院李家明博士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单位。
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副研究员刘双武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lymphatic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为题,在国际神经病学领域期刊Brain(中科院1区,IF14.5)上发表。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副研究员刘双武为论文第一作者,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在站博士后孙晓晗为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林鹏飞教授和焉传祝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教授、山东大学杨帆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刘忠民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周玖瑶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Ligand recognition and G protein coupling of the human itch receptor MRGPRX1”。该研究解释了由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和徐华强教授主体设计并启动的痒觉受体工作。山东大学研究员郭璐璐,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章雨牧,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铁璐,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方国兴、庄钰铭,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晨阳,山东大学刘琪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孙金鹏教授、徐华强研究员、杨帆教授、刘忠明教授、周玖瑶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孙金鹏教授为本文的最后通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