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习总参加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一季度,铜陵市经济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创新型省份建设均居安徽省16个省辖市的第一位。铜官区作为铜陵市主城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汇聚了储量100万吨的“亚洲第一深井”铜都铜业冬瓜山铜矿等诸多金属矿山。本刊记者专访铜陵市铜官区委王书春,了解铜官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铜资源基础上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完美蝶变。
记者:请您介绍铜官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阵地上,当地有哪些政策支持?
王书春:铜官区作为铜陵市的主城区,是全市、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近年来,铜官区聚焦市委赋予的“在市内排前头、在省内争上游、在长三角创佳绩”定位,肩负起引领全市发展担纲承梁的重任,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努力实现新突破,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一是携“铜”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有着3000多年铜采冶历史的铜官,铜资源铜文化一直是它的主色调。按照铜陵市委、市政府指出的“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方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以海亮铜业为主要代表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产值391.5亿元。坚持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深挖铜文化底蕴,打造铜文化创意服务知名企业,延伸铜建筑装饰、铜雕塑、铜工艺品等铜产业链,2024年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全市首家。
二是向“新”而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铜官区围绕先进结构性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卫大健康四大制造业产业,构建点、线、面、体统筹推进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三是“零地增效”,拓展更多发展空间。作为人口稠密的主城区,土地稀缺一直是铜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铜官区注重向上找空间,深化“零地增效”改革,即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通过盘活闲置土地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比如,狮子山高新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工业上楼”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变“上下楼”,化解土地要素制约难题,提升产业园区亩均效益,2023年狮子山高新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名单。
近年来,铜官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先后出台《铜官区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关于推进新时代“铜官英才”计划全面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2023年底,铜官区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6家,当年净增高企20家,创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完成铜陵市下达的倍增计划。目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8个,入选省级扶持团队5个,其中3个团队入选市级优秀高层次人才团队。
记者: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铜官区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链中?
王书春:铜官区坚持以“真金白银”支持创新。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是深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对争取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的单位,按国家支持资金的10%、最高50万元给予补助;对争取到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单位,按省支持资金的50%、最高250万元给予补助。三是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分别对应15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创新成果重在落实。铜官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铜陵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部署安排,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2022年铜官区被授予“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区”称号,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在全省45个城区科创指数评比中位列第八位。
记者:铜官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在新质生产力的下一步发展中,有哪些展望和规划?
从规模来看,全区经济迈上新台阶。截至2023年,全区实现工业产值607.4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工业投资39.49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4.9亿元,同比增长3.2%;年度工业增加值达到107.9亿元,同比增长3%。
从产业来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3年,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8.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3.4%,居全市第二位。全区共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4户、创新型中小企业2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户,全市排名第二。
从创新来看,创新驱动效果更加明显。2023年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突破20亿元大关,一批关键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如祥云碳化硅XYW-ZH超高温真空烧结系统一举缓解了碳化硅烧结装备“卡脖子”难题,铜都流体盾构机常压换刀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助力我国盾构机与国外品牌盾构机“同台竞技”。
下一步,铜官区将锚定“全省城区发展十强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铜官建设新局面。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加强“十五五”规划和产业政策引领,促进创新技术和服务要素全方位为新质生产力企业赋能。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对标先进地区、先进产业、先进技术,实现产品质量、环保、安全标准登高对接,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能耗和安全管理水平,走出一条属于铜官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鼓励传统企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提高项目工艺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错位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引导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迭代升级,构建多元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
三是打造产业集群。锚定规上工业企业倍增、制造业倍增,立足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上持续发力,通过链式发展加快推动集群能级倍增。持续加大制造业产业链招商,积极招引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先进技术,最终串企成链、聚链成群。
四是调整生产关系。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适度调整考核指标,新增与鼓励开展技术突破攻关、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提升相关指标,从重规模、重短期效益的考核评价方式向重科技创新、重要素完善、重产业优化的考评新体系逐步过渡。
五是优化要素保障。抓好工业园区扩区、调区等平面发展以及亩均效益评价、“工业上楼”等纵向发展,夯实制造业用地等资源禀赋的保障能力。同时完善资金使用评价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配置、优化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撬动作用。
2024年3月5日,习总参加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一季度,铜陵市经济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创新型省份建设均居安徽省16个省辖市的第一位。铜官区作为铜陵市主城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汇聚了储量100万吨的“亚洲第一深井”铜都铜业冬瓜山铜矿等诸多金属矿山。本刊记者专访铜陵市铜官区委王书春,了解铜官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铜资源基础上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完美蝶变。
记者:请您介绍铜官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阵地上,当地有哪些政策支持?
王书春:铜官区作为铜陵市的主城区,是全市、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近年来,铜官区聚焦市委赋予的“在市内排前头、在省内争上游、在长三角创佳绩”定位,肩负起引领全市发展担纲承梁的重任,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努力实现新突破,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一是携“铜”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有着3000多年铜采冶历史的铜官,铜资源铜文化一直是它的主色调。按照铜陵市委、市政府指出的“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方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以海亮铜业为主要代表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产值391.5亿元。坚持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深挖铜文化底蕴,打造铜文化创意服务知名企业,延伸铜建筑装饰、铜雕塑、铜工艺品等铜产业链,2024年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全市首家。
二是向“新”而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铜官区围绕先进结构性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卫大健康四大制造业产业,构建点、线、面、体统筹推进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三是“零地增效”,拓展更多发展空间。作为人口稠密的主城区,土地稀缺一直是铜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铜官区注重向上找空间,深化“零地增效”改革,即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通过盘活闲置土地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比如,狮子山高新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工业上楼”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变“上下楼”,化解土地要素制约难题,提升产业园区亩均效益,2023年狮子山高新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名单。
近年来,铜官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先后出台《铜官区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关于推进新时代“铜官英才”计划全面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2023年底,铜官区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6家,当年净增高企20家,创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完成铜陵市下达的倍增计划。目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8个,入选省级扶持团队5个,其中3个团队入选市级优秀高层次人才团队。
记者: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铜官区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链中?
王书春:铜官区坚持以“真金白银”支持创新。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是深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对争取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的单位,按国家支持资金的10%、最高50万元给予补助;对争取到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单位,按省支持资金的50%、最高250万元给予补助。三是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分别对应15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创新成果重在落实。铜官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铜陵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部署安排,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2022年铜官区被授予“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区”称号,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在全省45个城区科创指数评比中位列第八位。
记者:铜官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在新质生产力的下一步发展中,有哪些展望和规划?
从规模来看,全区经济迈上新台阶。截至2023年,全区实现工业产值607.4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工业投资39.49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4.9亿元,同比增长3.2%;年度工业增加值达到107.9亿元,同比增长3%。
从产业来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3年,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8.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3.4%,居全市第二位。全区共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4户、创新型中小企业2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户,全市排名第二。
从创新来看,创新驱动效果更加明显。2023年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突破20亿元大关,一批关键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如祥云碳化硅XYW-ZH超高温真空烧结系统一举缓解了碳化硅烧结装备“卡脖子”难题,铜都流体盾构机常压换刀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助力我国盾构机与国外品牌盾构机“同台竞技”。
下一步,铜官区将锚定“全省城区发展十强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铜官建设新局面。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加强“十五五”规划和产业政策引领,促进创新技术和服务要素全方位为新质生产力企业赋能。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对标先进地区、先进产业、先进技术,实现产品质量、环保、安全标准登高对接,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能耗和安全管理水平,走出一条属于铜官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鼓励传统企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提高项目工艺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错位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引导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迭代升级,构建多元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
三是打造产业集群。锚定规上工业企业倍增、制造业倍增,立足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上持续发力,通过链式发展加快推动集群能级倍增。持续加大制造业产业链招商,积极招引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先进技术,最终串企成链、聚链成群。
四是调整生产关系。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适度调整考核指标,新增与鼓励开展技术突破攻关、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提升相关指标,从重规模、重短期效益的考核评价方式向重科技创新、重要素完善、重产业优化的考评新体系逐步过渡。
五是优化要素保障。抓好工业园区扩区、调区等平面发展以及亩均效益评价、“工业上楼”等纵向发展,夯实制造业用地等资源禀赋的保障能力。同时完善资金使用评价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配置、优化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撬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