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传递信心、凝聚共识的报告干货满满。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省经济全面修复、稳定向好、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在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工作时,报告提到强县工程、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畅通循环、区域协同融通、乡村全面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工作,与黄冈密切相关。黄冈日报全媒记者撷取报告热词,结合黄冈重点工作等进行了梳理。
纵深推进强县工程,重点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强化县城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
市委系统谋划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落地措施,明确13项重点任务,有力有效推进实施。在县城,积极推进城市产业“双集中”和就地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产业配套功能、“四区联动”城市更新,实现集中集约发展。建设专业园区、出台专项政策、完善专项配套,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在县域,系统构建发展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围绕“一县一品”“一县一特”,做强做大十大农业产业链,构建“一县一个供应链”,重点打造24个地标产品品牌。坚持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推动共同缔造向纵深拓展,黄冈比较优势和发展内生动力正有效激活。
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促进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培育;强化农业科技和农村改革双轮驱动;强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粮食产量保持在50亿斤以上;坚持一二三产联动,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加快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发展,实施强村筑基行动,探索政银企村合作模式,发展强村公司,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和美乡村,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管控,提高农房通用图集推广使用率;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深化农村改革,分类开展农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小田变大田等改革试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实乡村振兴投资发展平台,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支持各市州在中心城区重点打造3-5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统筹推进“人、城、产”融合发展。
系统谋划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功能和产业,明确各县市区发展定位,实行差异化考核,引导特色化、一体化发展。在功能布局上,强化主城区外引内联功能,围绕同城化,推动“双集中”,提升主城区能级加快文旅城、科技城、空港城“三城”建设;强化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对县域的服务功能,以就地城镇化为导向,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在产业布局上,全域发展农产品加工、大文旅等富民产业,县域集中发展2个左右强县产业,着力培育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在支撑体系上,明确13项重点任务,合力攻坚,为战略实施提供系统性支撑。
坚持市县一体、共建共用,按“1+3+N”的框架建设供应链体系,搭建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服务贸易“商网”,更大范围集合客户群,推动上下游供需对接、高效匹配,更好融入大循环。
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聚焦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粮油等十大农业产业链,蕲艾品牌价值达110.05亿元,浠水蛋鸡产值突破90亿元,全市品牌价值10亿元以上的地标产品达6个;优势工业供应链平台,一方面,纺织服装、生命健康、磷化工、汽车4个产业,对接九州医药、楚盛、长江汽车4个省级供应链平台,积极上链、借船出海;另一方面,搭建麻城“金石链”、武穴“建材链”、红安“家居链”3个重点供应链平台。服务供应链平台,搭建“冈好购”“冈好游”“冈好运”平台。
聚焦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不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开放的手段汇聚全球资源,着力营造内外循环有效联动、高端要素加速聚集的强磁场。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去年,改革创新多点突破。全面推行“一窗通办”,平均办事时限压减86%,“一网通办”率95%、62个高频事项“一事联办”。组建黄冈中学教育集团、黄冈文旅集团,市区一体组建黄冈医疗集团。创新出台农村资源要素融资办法。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全面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为全省教育改革提供了样板。在全省率先启动供销社改革。
今年,我市将构建内畅外联的开放体系,深度融入大循环,加快建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品牌、商业模式、融资服务、投资项目绩效、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冈好办”营商环境品牌,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升级“六办”改革,实现1300个事项“最多跑一次”,“一窗通办”受理事项占比85%以上。顶格推进双招双引,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链主攻方向,突出链式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统筹招大引强和专精特新。
聚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切实做强科技创新硬核支撑。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更大力度聚合创新资源;更大力度增强创新动能;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
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新技术产业、财政科技支出等主要科技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三,实现新突破。今年,我市将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在黄冈落地转化。做实离岸科创中心、科技加速器和特色专业园区,搭建前后台一体化平台。实施万企万亿技改“蝶变”行动,创新技改支持政策,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实施高企总量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00家、高企突破12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4%。
各县市区选择一个小流域为试点,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生态治理为切入点,“一河一策、一段一策”统筹保护与发展,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白莲河库区、牛车河为样板,推进幸福港河等10条小流域试点,逐步扩面。分区制定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建立土地分区分类利用体系,并落实到图斑。统筹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和农村人居环境、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实施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达到50%。因地制宜制定正面清单,发展乡村产业。
聚焦强化区域协同融通,全面提升三大都市圈发展能级,坚持规划引领,促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集群集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我市将融入共建武汉都市圈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强力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协调联动作用持续增强,各项重点任务有序落实。截至目前,武汉都市圈118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23.1亿元。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黄冈-鄂州-黄石成功纳入全国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建设布局,鄂黄第二过江通道接线工程全面展开,武黄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飞地创新、异地孵化、园区共建的跨区域合作模式,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入驻研发企业26家、孵化企业10家,对接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2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70亿元。产业协同协作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共签约武汉都市圈项目80个,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正式揭牌“光谷第九园”,黄冈国投与湖北科投共同发起设立首支武鄂黄黄产业母基金,基金规模22亿元。公共服务便利互享稳步推进,武汉都市圈10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成效明显,建设环境空气监测超级站实现数据共享,推进实施438个大气减排项目,与武汉市签订跨市流域联防联治框架协议,联合武汉市开展重金属污染指标调剂。
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现代产业集群。
去年,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21.2%。新能源在建投资410亿元,装机规模589万千瓦,居全省第一。高企个数超过10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8家,数量均居全省第四。
今年,以专业化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园区、出台专项政策、完善专项配套,促进集群发展。推进黄冈化工园高标准建设和扩区调区,布局配套长江存储产业园,培育湿电子化学品集群;对接光谷生物城,建设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加快“光谷第九园”二期建设,配套华星光电、华工科技等头部企业,建设光电子材料专业园。依托智能科技产业园,发展智能专用设备、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布局生命健康专区,主攻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加快科创型企业导入,新引进产业同链项目100个以上。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实施消费保稳提质工程;实施消费潜能挖掘工程;实施消费供给优化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精美旅游线路、精致旅游城市;实施消费环境提升工程。
建立多方联动促进消费机制,创新新市民金融服务,扩大批零住餐等传统消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发展夜间消费集聚区、美食街区等20个以上,新引进品牌首店20家。扩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电商、会展经济等新增长点。“东坡庙会”唱响全年,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创新“小众演出+策展型零售+潮玩集市+美食文化”等消费场景,打造消费热点,拉动市区消费40亿元。东坡外滩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黄冈三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十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打造的黄冈红色印迹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
聚焦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扛牢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以流域治理为基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深化森林城市创建,大力实施山体、水岸、通道、乡村绿化。实施遗爱湖、龙感湖等重点湖泊治理,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建设。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倡导绿色生活,引领绿色时尚。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守护群众生命健康;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组建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创新就业创业服务。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家门口就业。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落地见效。全市改造老旧小区401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愿装尽装,农村危房应改尽改。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做好教联体改革“下半篇”文章,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健康黄冈建设。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建立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让群众就近就便就医、安心放心看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名人文化等优秀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