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作为“湿电子化学品”领先者的西安吉利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新材”)完成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融资,投资方为中石化。
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加速入陕的大背景下,央企正在开辟新的路径。同时也成为中小科创企业“融资本赋能与产业整合一体化”的必抓风口。
尽管听上去很冷门,但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芯片、面板、太阳能电池等等,我们身边的半导体产品,几乎都离不开它。
其具体应用于半导体晶圆、面板、光伏、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清洗、 光刻、显影、蚀刻、去胶等制造加工过程中,其纯度和洁净度对下游产品的良率、电性能及可靠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行业内,下游客户认证通常需要一年左右时间。
创立于1992年的吉利新材,正是一家中国领先的湿电子化学品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专业从事电子级特种气体、湿电子化学品、水处理药剂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输。公司以替代进口、打破发达国家“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拥有西安市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七个运营和在建的产能基地。公司产品线丰富,能够为下游的半导体、平板显示、光伏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产业赋能。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知名供应商,吉利新材的客户阵容堪称“璀璨”,比如是三星(中国)半导体全球供应链25家核心供应商中唯一的中资企业;是全球光伏巨头——隆基绿能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还服务于奕斯伟、中欣晶圆、威世半导体、正泰新能、天合光能、中润光能、立白、纳爱斯、霸王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但很少有人知道,作为创始人的聂新宇,并非是化工或者半导体的“科班出身”。他原本的专业实际上是会计,进入社会后,他就职于航天691厂,曾是“通讯大佬”侯为贵的前同事。而这第一份工作,使得他和半导体产业结缘,当他从一瓶螺栓松动剂开始踏上堪称传奇的创业之路时,则是半导体行业和化工行业真正结合的开始。
随着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增长,湿电子化学品行业规模也在快速扩张。据资料显示,2021年其规模为154.09亿元,同比增长36.7%,2022年其规模约为181.67亿元,同比增长17.9%。
不过,目前全球范围内从事湿电子化学品研究开发及大规模生产的厂商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企业占比约为31%,日本企业占比约为29%,而中国和中国企业均各自占15%左右,并列全球市场第三。
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和进口替代的空间,也使得吉利新材获得了资本的青睐。除了本轮中石化资本2亿元的投资、成为除实控人之外的最大股东,此前累计已经有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元禾璞华、君桐资本等多家机构出资。彼时,本土投资机构西高投通过西安高投嘉赢基金持股1.09%,西投控股通过西安西投智信基金持股0.64%,中科创星通过沣东硬科技基金持股1.26%。
从产业链来看,湿电子化学品这个行业下接电子信息材料行业,同时上承基础化工原料,这也解释了中石化资本出手的原因。
中石化资本表示,本轮投资将有效促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湿电子化学品领域开拓市场、发展客户、共同研发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推动双方在合作共赢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提高中石化在湿电子化学品领域的竞争力及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中石化在陕首次出手了,去年年末,中石化就以22.22%的持股比例成为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由央企中石化集团与旗下子公司中国石化(600028)在2018年共同出资设立的中石化资本,目前实缴资本100亿元,明确定位于中石国化集团的新兴产业投资平台。
“价值发现”作用则体现在其投资逻辑中。据中石化资本官网显示:公司以市场化体制机制,通过财务投资发现战略投资机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被投企业赋能,助力中国石化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看来,这显然是中石化集团通过资本先行探路,主业持续赋能的路径寻求转型升级。
与之相印证的典型案例是,中石化资本的首投项目上海乐橘科技,在获得投资后的3年中为中石化下属30余家生产企业提供共享托盘服务,并通过包装线改造、立体库建设和实施智能出厂系统,推动中国石化智慧化工品物流建设。2023年5月,中石化资本将该公司股权内部转让于中石化销售公司,后者成为上海乐橘科技第二大股东。
其一是方式多为直投。目前的33项对外投资中,除中石化资本下设的中石化私募基金和主动管理基金恩泽基金(对外投资13项)外,均为主体直投项目。显然是为了更直接高效的接洽股东雄厚产业资源。
其二是持股比例大。当前直投项目中,中石化资本持股比例从3%至50%不等,其中,身处近8成企业前五大股东中,近4成为前两大股东,可见其话语权分量。
其三是企业多为成熟期。当前直投项目平均投资时间为企业成立的第11年,近6成被投项目直至获得中石化资本投资已成立10年以上。
投资战绩已然反映在了中石化资本自身业绩上。母公司口径下,其2020年至2023年9月各年度投资收益分别达到2.83亿元、2.73亿元、4.58亿元、4.59亿元,2023年9月末资本分红率(DPI)达2.1倍。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资本还于今年2月成功发行了首支科创债,募集资金12.5亿元,利率仅2.6%。
我们从中石化集团目前产业布局即可窥一斑。在充电桩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石化充电网络已遍布全国31个省份的370座城市,累计建成充电站超6000座,未来产品需求不容小觑;在化工新材料方面,精细化工作为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石化集团正在抢抓下游半导体、环保应用布局,其与晶瑞电材合作年产1万吨集成电路用G5级异丙醇项目已于2023年12月开工。
回到陕西,多年来大家关注“央企进陕”这一大议题时目光大多集中于“项目投资”,因为不仅投资项目动辄百亿体量,而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与压舱石,央企大动作很有可能影响区域产业发展。
最早的标志是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与陕西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彼时签约200多个项目,新增投资7000多亿元,其中能源化工项目占比超7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此看法为:将为偏远地带打开突破口。
2015年“央企进陕”累计签约金额达8723亿元,包括了能源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诸多产业,彼时中国干部网在相关报道中的表述为“项目涵盖之广、投资之多,规模之大均创新高”。在此之后2020年中再次签约3881亿元,项目包括区域总部、“两新一重”、高端能化、装备制造等10多个领域。这一时期的投资有力的夯实了陕西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
在2023年10月最新一轮的“央企进陕”签约中,总投资额超3880亿元,官方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提到了产业方向前两位,可以印证的数据是,2023年上半年央企在陕公司数量、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居全国第11位、11位、9位,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以2.5%居全国第2位。
除了中石化资本“出手”吉利新材,典型的“自主投资案例”还有中移资本对于天健九方(西安)毫米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入股。
在今年1月的天使轮,中国移动旗下北京中移数字新经济基金以7.69%的持股比例成为天健九方(西安)的第四大股东,同时天健九方(西安)的注册资本由8000万人民币增至8666.67万人民币。
就在去年3月29日,由陕西省财政厅主办、陕西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重点产业链投资峰会”在西安举行,11家央企投资机构与陕财投进行战略合作签约。
在棒棒糖后续的观察中,一个代表性基金便是“陕西千帆企航壹号”,这支由中国农银资本、陕财投、西安财金共同参与的基金,在今年1月完成投行思维的“首秀”,帮助本诺电子成功落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此一项目总投资5亿元,预计2024年7月底前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税收2000万元。对此,棒棒糖以《》做了记录。
行文至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借道基金、扩张赛道、赋能地方,正在彰显央企入陕的新特点,而其核心则是“以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带动陕西科创型中小企业进入央企上下游环节,最快形成多元化产业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点对于诸多本土科创中小企业,显然意味着新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