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学品是电子信息与化工行业交叉的领域,专业性强,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行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子产品的成品率、电性能及可靠性,也对微电子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有重大影响。因此,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电子化学品与之同步发展,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适应其在技术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化学品支撑着新能源、现代通信、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微机机械智能系统、工业自动化和家电等现代技术产业。所以,电子化学材料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材料领域之一。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恰逢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国际半导体产业向转移、“大基金”带动半导体产业投资加码,中国半导体设备采购量持续攀升,全球半导体材料将逐步向中国市场转移。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向中国转移、美国对中国科技技术的打压和配套产业链的完善,未来进口替代是趋势所向。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中国电子化学品预计2023年需求量将达到307.03万吨。根据应用领域主要分成三类,其一是指集成电路,湿电子化学品的需求量为96.59万吨;其二是指显示面板,湿电子化学品需求量为116.6万吨;其三是指太阳能光伏,湿电子化学品需求量为93.84万吨。
近两年来,受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量持续攀升,锂电产业高速发展,推动锂电池材料的市场需求保持增长。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相较2022年高出5.9%。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占商用车产销11.5%和11.1%;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占乘用车产销的34.9%和34.7%。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778.1GWh,同比增长42.5%。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同比增长14.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同比增长42.1%。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达到206GWh,同比增长58%;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达到225GWh,同比增长50%。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如下:三元正极材料产量63.9万吨,同比下降约2.6%;磷酸铁锂产量156.6万吨,同比增幅约30.9%;钴酸锂产量8.6万吨,同比增幅约10.3%;锰酸锂产量12.2万吨,同比增幅约40.2%。
立足于安全、追求高性能及最大程度降本的要求,2023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领域的创新技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推动电池更加走近低成本、高性价比、安全可靠,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00750)凝聚态电池及神行超充电池、蜂巢能源龙鳞甲电池、中创新航“顶流”圆柱电池、亿纬锂能300014)“π”电池、瑞浦兰钧“问顶”电池、欣旺达300207)闪充电池、巨湾技研“凤凰”电池、长安汽车“金钟罩”电池、极氪汽车“金砖”电池等等。
化工行业属于我国支柱性行业之一,化学试剂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医药、新材料、微电子、石油、钢铁等先进制造业及传统工业领域的基石,在现代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国家正不断加大自主创新产业300832)的投入,随着基础性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持续更新,市场对于化学试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产品质量要求亦不断增高,整体推动了化学试剂行业的发展。
现阶段,国家正不断加大自主创新产业的投入。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0783亿元,较去年增长10.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整体研发投入稳步增加。伴随各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尖端科学领域不断拓宽,相关试剂产品类别需求不断增多,为化学试剂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市场空间。国外化学试剂行业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为快速壮大公司业务部门及吸收技术专长,各公司之间的并购和重组活动频繁进行,最终形成由默克、赛默飞、丹纳赫等大型跨国企业所垄断的行业格局。近年来,外企试剂公司逐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纷纷在中国建立分公司以实现本地化转型,更好地满足中国本土市场需求,并通过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平台、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来推进本土化合作。
国内化学试剂行业,仍处于企业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整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发展阶段。在行业发展初期,国内试剂企业多数以作坊形式经营,质控管理较为粗糙,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研发体系。随着近年来国内科学研究水平飞速上升,市场需求放大且进口替代不断推进,随之亦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高端水平的化学试剂企业,在某些领域已初步实现赶超国外大牌厂商产品质量及性价比的情形。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也随之增长,我国开始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化退役阶段,同时面临资源紧张、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迅猛扩张。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6.1%,较202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6.04%。2023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30.25%,与2022年相比增加207万辆,增长38.76%。
根据SMM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回收废旧锂电共501,463吨(包含电池、极片和黑粉形态的回收废料),同比增长67%。其中,三元废料回收量200,501吨,占比40%;磷酸铁锂废料回收量292,222吨,占比58%;钴酸锂废料回收量8,740吨,占比2%。
PCB高纯化学品是以金属或含金属的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分离提纯、化学合成等工艺制造而成的高纯电子级化合物,应用于PCB生产过程,为PCB生产的各个工序提供金属离子源。高纯化学品包括:孔金属化镀铜系列、镀镍金系列、镀锡系列等;PCB复配化学品是以多种不同功能的化学原料,通过使用复配技术、按特定的配方调配而成的配方型产品,主要应用于PCB生产各个工序,起到特定功能作用。复配化学品包括:完成表面处理系列、褪膜系列、化学沉铜系列等。
PCB化学品的功能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互连技术,如PCB制作的棕化工艺、褪膜工艺、孔金属化镀铜工艺、镀镍工艺、镀锡工艺、新型无铅PCB表面处理工艺等专用化学品。
2、锂电池材料是公司在多级串联络合萃取提纯技术和结晶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领先的电池材料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系列产品,具有品质稳定、高压实密度、循环稳定等特点。锂电池材料主要产品有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材料系列产品,磷酸铁、磷酸铁锂及磷酸锰铁锂系列产品,钴盐、镍盐、锰盐系列产品等。
3、化学试剂产品是最典型的专用化学品,是现代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材料,公司在化学试剂的分离、提纯及合成技术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品包括分析与专用试剂,产品功能主要应用于分析测试、教学、科研开发以及新兴技术领域的专用化学品。
4、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即是对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产品的过程。
5、绿环材料是指通过对退役电池再生利用,经过分离提纯等步骤重新制造出的绿色环保材料。公司致力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化回收、精细化分选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构建了“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精细拆解—有价金属回收—原料再生—材料再制造”的绿色循环经济新路径。公司将退役锂离子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通过加工、提纯、合成等工艺,再生产出锂离子电池材料,使镍钴锰锂磷酸铁等资源实现绿色循环利用。
公司主要的采购方式有两种:对需求较大的主要原料,由集团供应链中心与品质稳定、供应及时且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签订年度(或月度)采购框架协议,约定交易品类、质量标准、验收及结算方式等事项,后续以订单方式确定当次采购的数量、价格、交期等,分批实施采购;对小宗原料及其他辅料,采用即时订单采购方式,由各事业部的采购部根据生产需要及仓库存量情况以订单方式向合格供应商采购。
公司的采购定价一般由金属基准价、计价系数、金属含量三个因素决定。其中,金属基准价一般参考上海有色网、期货市场等公开渠道的金属报价,计价系数一般根据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因素由双方协商确定,金属含量以第三方检验结果为准。
专用化学品制造不同于大宗化学原材料制造,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同导致其生产模式与大宗化学原料制造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客户对专用化学品质量、性能指标往往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高端PCB产品由于终端领域的特殊功能及可靠性的需要,对于PCB化学品的杂质含量、晶体晶型、电性能等方面经常有针对性的要求。因而PCB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一般属于非标准产品,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研发设计,但是在主体生产工艺上,例如分离提纯、结晶、合成、复配等工艺上绝大多数产品的主要生产流程大体相同或相近,生产过程趋于标准化。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正极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备货,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公司PCB化学品的销售群体主要为下游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如印制电路板制造、IC封装、大规模集成线路(芯片)制造等领域。化学试剂的销售群体主要为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及检测部门,化学试剂作为新兴技术领域原料,广泛应用于陶瓷、生物工程、日用化工、石化等行业。锂电池材料的销售群体主要为锂电池制造厂商。
5万吨/年化学试剂、食品添加剂、化学原料药和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及配套设施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项目分三期,其中,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即年产1万吨电子化学品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和三期项目(即年产1.4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均已完成验收。
企业技术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燃煤锅炉改造项目、精细化学品混合及分装项目均已取得环评批复并完成自主验收。年产3.6万吨磷酸锰铁锂锂电池材料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正在组织环保验收。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取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和外观设计专利2项,发明专利分别为废旧磷酸铁锂提锂后磷铁渣的除铝方法及电池级磷酸铁的制备方法、脱除磷酸亚铁酸性溶液中金属杂质的方法及应用、2-硫代海因类化合物或其盐的应用、球磨机负荷参数集成模型尺寸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等,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电池柜系统、电池模组、电池装置、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一种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模块、一种储能系统及液冷电池模块、储能单元及储能系统、监控照明控制电路和储能电池舱监控系统。